8月初秋,田间水稻进入灌浆期,正是二代二化螟幼虫孵化的高发期,而铁岭县蔡牛镇南长村连片的水田地里,却不见以往农药喷施的忙碌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挺立在稻田里的竹竿,竹竿上方悬挂的黑色袋子随风轻晃,成为田间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今年,蔡牛镇积极争取到我市水稻防病虫提单产促品质技术示范项目,示范面积1000亩,通过示范推广“迷向”“以虫治虫”等绿色防控技术,为水田筑起“生态防线”。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南长村的示范项目基地,阳光照射下,一望无际的稻田宛如“绿色海洋”,一株株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泛起层层绿浪。稻田里,每隔一段就竖立着一根绑着黑色塑料袋的竹竿,整齐排列,好似守护着千亩稻田的“哨兵”。
“那些小黑袋就是迷向袋,通过缓慢、稳定释放水稻螟虫性信息素,使虫迷向,干扰雌雄成虫交配,让二化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孤男寡女’,最终‘后继无虫’,从而降低虫口密度,达到防控的效果。”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洪涛说,通过在水稻田间布设“迷魂阵”,既切断虫害繁殖链,又避免农药残留,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为稻米品质上了一道“生态保险”。
二化螟是我市水稻生产中的常发性害虫,幼虫可越冬,随着春天气温回暖,幼虫变蛹、羽化,再通过雌雄交配产下二代二化螟。
“二代二化螟的幼虫才是危害水稻的‘真凶’,它们会在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造成不同的损害。在分蘖期,它们会导致枯鞘和枯心苗的出现;进入孕穗和抽穗期后,又会引发枯孕穗和白穗的问题;而到了灌浆和乳熟期,则会出现虫伤株,使水稻更易遭受风折倒伏的威胁。”走进示范田,陈洪涛仔细观察,没有发现一株白穗的水稻。
南长村是我市传统的水稻种植村,近年来,为提高水稻亩产效益,村里尝试稻田养蟹,绿色稻米市场反馈很好,让农民尝到了绿色种养的甜头。“今年,听说要建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积极响应并成功争取到这个项目,希望通过开展新的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提升稻米的品质。”南长村党总支书记石洪磊说。
南长村的这片示范项目基地使用的二化螟迷向剂来自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还承担着示范效果的每周监测任务。
“我们分别在常规田和示范田里布设诱捕器,一周时间,两个诱捕器里的二化螟雄蛾数量对比十分明显。”中捷四方公司辽宁区域经理郑旭说,常规田的诱捕器中,大概诱捕到二化螟雄蛾70多只,示范田里诱捕器中却只有一只,这说明迷向效果非常显著。
“减了药,省了钱,绿了田。”石洪磊说,绿色防控示范技术替代杀虫剂喷施,不仅降低了喷施成本,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粮食和土壤中的农残,提升了粮食品质,也更有利于保护黑土地。以绿色防控的“静默之力”守护稻田安全——这是蔡牛镇乃至全市推行生物防治技术、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的生动实践。
“从农药防治到绿色防控,不仅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更擦亮了生态农业的底色,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蔡牛镇镇长王军表示,明年,蔡牛镇将继续向上争取政策,力争将水稻防病虫提单产促品质技术示范项目面积扩大到3000亩,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源集中到示范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真正让绿色成为蔡牛镇农业发展的鲜明标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也为铁岭县乃至全市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蔡牛经验”。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瑜)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