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铁岭频道>>县区发展
一个东北农民的“翻身仗”与一片土地的“新生”

2025-10-13 10:39:29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金秋的阳光洒在昌图县老城镇的田野上,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院子里,大红喜字与金黄玉米棒相映成趣。刚从县城赶回来的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脸上堆着笑,女儿出嫁的喜宴刚忙完,获得“全国十佳农民”的好消息就接踵而来,而两万多亩玉米也迎来了丰收。这“三喜临门”的热闹背后,藏着他与这片黑土地十二年的纠缠与共生。

从“走四方”到

“种好地”

  见到李忠华时,他刚从昌图县城赶回来。“最近太忙了,家里办喜事,合作社开始秋收,都赶到一块了。”握着记者的手,李忠华半开玩笑地说:“我这半辈子,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家乡的土地上心里踏实。”

  时间倒回2011年,彼时的李忠华还在生意场上“兜圈子”。18岁跑农货销售,后来开商店、卖建材、养猪、跑运输,他试着把日子过“活”,没成想却在黑龙江的木材生意上栽了大跟头,赔光了所有积蓄。回到铁岭卖水果,命运依旧没给好脸色,生意再次失败。“那时候我连家都不敢回。”李忠华坐在合作社的办公室里,指尖划过桌上的老照片,照片里的他穿着旧夹克,眼神里满是迷茫,“直到踩着家乡的黑土,脚底板才踏实下来,发现这儿才是我的根。”李忠华说。

  2013年,李忠华东拼西凑借了100多万元,买农机、包土地,办起了昌图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在当时,“合作社”还是个新鲜词,农民们习惯了单打独斗,靠天吃饭。他挨家挨户去说,磨破了嘴皮子,得到的大多是怀疑:“你这不是瞎折腾吗?”李忠华没辩解,只是领着最初的5户社员埋头干。第一年,合作社的粮食就丰收了,亩产比散户种植高出近200斤。消息传开,社员很快涨到36户,经营面积也扩到了2500亩。

  好日子刚有苗头,考验就来了。2015年昌图遭遇罕见春旱,地里的玉米叶子卷成了筒,人工抗旱根本无济于事。李忠华想添购现代化灌溉设备,可合作社刚起步,资金成了难题,家里人劝他“别硬扛”,他自己也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好在县里领导来调研,听了我的难处,帮着联系了贷款。”李忠华说,那批设备赶在旱情最严重的时候投用,地里的玉米总算保住了,还照样丰收。也是从那时起,“科技兴农”四个字,像种子一样埋进了他心里。

  在昌图县委组织部和老城镇党委的指导下,合作社组建了党支部,李忠华当上了党支部书记。他带着社员摸索出“六统一”模式:统一购种、统一购肥、统一整地、统一耕种、统一收获、统一销售。

  从选种到卖粮,全程抱团作战,社员们再也不用“单打独斗”。如今,合作社社员从5户发展到52户,土地流转面积从1000多亩扩至20000亩,每年给胜利村集体经济增收13.3万元,还带动周边1300多户群众、100多人在合作社务工,年务工费发放200余万元。256万元扶贫资金注入后,每年给困难户分红30余万元,不少曾经的困难户,如今也能笑着算“增收账”。

黑土生金

一片玉米地的肥力重生

  秋风吹过辽河平原,昌图镇满井村的玉米田翻涌着金色浪涛。收割机的铁臂在田间穿梭,咬下饱满的果穗,车厢里很快堆起金黄的“小山”。李忠华蹲在待收的玉米秆旁,指尖捏着沉甸甸的玉米棒,指腹划过颗粒间的缝隙,笑意从眼角漫开:“今年这成色,亩产稳超2300斤。”

  这片让他底气十足的土地,藏着东北黑土的“重生密码”。作为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昌图县地处“黄金玉米带”,但曾几何时,粗放耕作让黑土逐渐“疲惫”,地力下降、产量徘徊在1800斤上下,守着好地却难有好收成。转机始于一场“科技救土”,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昌图试验站的专家带着技术扎根田间,手把手教农户给黑土“加餐”,秸秆还田成了地力恢复的“第一招”。

  2017年,合作社的“耕作革命”悄然启动。免耕播种、大垄双行、病虫害绿色防治,一系列新技术里,“宽窄行种植”最让农户犯过嘀咕。“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这不是浪费地吗?”面对质疑,李忠华没多辩解,只是划出一块示范田。等到秋收时,示范田里的玉米秆更壮、果穗更满,通风透光的优势让产量明显高出一截,农户们的顾虑也跟着消解了。

  如今,黑土的“食谱”还多了份“有机肥大餐”。初春土壤解冻前,合作社的撒肥车会准时出发,将来自近百个畜禽粪便堆沤场的有机肥,撒向两万余亩农田。这些经过发酵的“废弃物”,既能减少土壤板结,又让每亩化肥用量减少20斤,土壤有机质含量节节攀升,所有田地都迈入了“吨粮田”行列。

  “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是靠土生金。”李忠华望着翻耕后的黑土,手指捻起一捧松软的泥土,“这黑土是咱的根,护好了,年年都能盼着好收成。”

十二年耕耘

绘就好“丰”景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阳宇合作社的院墙,农机库的金属碰撞声就刺破了宁静。社员张信半跪在联合收割机旁,袖口上满是油污,手里的扳手却转得飞快。他直起身拍了拍这台“大家伙”,眼角的笑藏都藏不住:“花100多万新买的,一次能收7垄玉米,还能现场脱粒,今年秋收有它,咱干活儿都底气足!”

  这位农机手心里,揣着一本记了10多年的“增收账”。“当初见合作社买农机、流转地,我就觉得这路走得对,就掏10万元入了股。”张信嗓门亮了起来,算得门儿清,“现在每年分红能拿2万元,加上开农机、修设备的工资,单在合作社就有七八万元的收入。再算上自家10多亩地,一年10多万元稳稳的,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社员们的信任,成了合作社往前闯的底气。如今的阳宇合作社,办公区的大屏幕上,红色曲线标着土壤温度,绿色数字跳着墒情数据,虫情监测摄像头还在实时传送田间画面。这是合作社新上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田间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数据里“说话”。

  “你看这块地,墒情数值偏低,后续撒点有机肥就能改善。”李忠华坐在电脑前,鼠标一点,土壤成分分析报告立刻弹在屏幕上,同步投影到墙上的大屏。他指着一段虫情预警记录,语气里满是认可:“以前种地靠老经验瞎琢磨,现在靠数据说了算。啥时播种、啥时追肥,数据里都有答案;就算有虫情,提前几天就能发现,连害虫种类都看得清清楚楚,防治又准又省劲儿!”

  在“科技种田”稳住产量后,李忠华又把目光投向了产业链的更上游。2024年,合作社引进了全自动石磨生产线,自家种的玉米、小麦,摇身变成了“訫阳宇”牌全麦粉、黄金糯玉米碴、稻花香碱地大米。这些贴着“绿色有机”标签的农产品,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不仅占据了当地市场,还卖到了全国多地。今年,合作社又种上了大豆、花生和鲜食玉米,产业链条越拉越长。

  “要做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让黑土地生出更多‘金疙瘩’。”说这话时,李忠华的眼神格外坚定。没人能想到,这位如今的“黑土链主”,12年前还是个生意失败、灰头土脸返乡的失意人。“那时候才明白,自己的根得扎在这片黑土地上。”正是这份清醒,让他一头扎进了合作社的筹建里。

  12年过去,当初的小型合作社,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业示范社。李忠华说,“科技兴农”四个字已被他刻进了骨子里,“带动乡亲们增收”的干劲儿,始终印在心尖儿上。

  远处的田野里,收割机的轰鸣声再次响起,与风穿过玉米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这是黑土地上,最动听的“丰收乐章”。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袁海洋 江鸿 李泳萱)

责任编辑:马驰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