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花果山上远眺,满目郁郁葱葱,漫山的果树和着乡间的清风飘出清香味道。远处山脚下,白色的村道平整干净,仿佛绸带将一幢幢民居连接在一起,镶嵌其中的红色和白色的长方形建筑是果蔬大棚和冷库。
山上的水果成车运往山外,流淌出致富的甜蜜味道。山下的房子越盖越漂亮,村民们笑容洋溢。近日,记者来到西丰县天德镇天来村,寻找这座偏远山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的背后故事。
产业兴旺:
种下“致富果”荒山变“金山”
天来村距离西丰县城约50公里,地处辽宁和吉林两省交界处。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荒山多、耕地少、交通不便,全村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是贫困户,村集体一度还欠不少外债,也没有致富门路。不少村民外出打工,不愿再回这个“穷窝”。

山间果树缠绕村屯美丽富饶。
2011年,镇政府征求村民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选一个人品好、有致富能力的人带领大伙一起发展产业。村民们把目光投向了在四平做建筑生意的本村村民付宝库。
“我在四平的生意做得还不错,所以起初有些犹豫。但村民们确实需要致富,镇里干部和村民找了我几次,我最终还是回来了。”天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付宝库说。
回村后,付宝库与村干部、村民们谋划产业发展:不能光种玉米靠天吃饭,咱这山沟沟里得种点有特色的作物。经过考察筛选,天来村引进了优质苹果品种“鸡心果”,口感更好、营养更高、卖价也比普通苹果高出几倍。
后来,村里又建起了十几栋标准化温室大棚,种植樱桃、草莓等水果。
再后来,天来村借助扶贫资金和银行贷款,建立起水果批发市场,成了当地有名的水果集散地。

付宝库与村民采摘丰收的水果。
建设占地6000平方米的辽北水果交易市场,1800平方米的水果产业综合楼,村集体注册公司,获得了海关出境新鲜水果果园登记许可,国内和出口两条销售渠道同步运行。多年来天来村一步一个脚印,产业越做越大。现如今,村里已实现四季都可采摘鲜果,全村年产水果1200万斤以上、产值2000余万元,百姓户均年收入4万多元。
产业兴旺是天来村发展的根基,为了拓宽致富路,近两年天来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产业资源成立了文旅发展公司,千亩观光采摘园、休闲观光鹿园、垂钓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陆续竣工,集游玩、采摘、研学、食宿、文娱于一体的乡村农文旅融合模式日渐形成。

人才回流:
栽得“梧桐树”“青鸟”好还乡
山上瓜果飘香,山下炊烟袅袅。走在天来村的村道上,目之所及多是新房,白墙彩顶,十分漂亮,家家户户窗明院净,旧房很少,没有一户空房、闲置房。村里产业旺,日子越来越好过,这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天来村文化广场一角。
不到30岁的孙艳雪是村里的养猪大户。5年前,孙艳雪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她把恋人也拽到了天来村。年轻人回巢是村里展开怀抱欢迎的好事,村干部带着村民帮着小孙跑手续,建猪舍,进猪崽。年轻人理念新,行动快、孙艳雪的养殖业进展顺利,她不但自己创业成功,也带动家里的父母兄弟走上了创业增收的道路。
李德也是大学毕业后回来的年轻人,他和父母一起承包村里的一片果园,一年收入几十万元。挣到钱的年轻人反过来帮助曾经的叔叔、大爷科学种植果树,越来越多的人受其影响,愿意上山种树,产业致富。

付宝库与村干部、村民们共谋产业发展。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好的产业也要有好的人才来支撑。天来村党支部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栽得梧桐树,青鸟好还乡。近年来,数十名在外打工、求学的年轻人返回天来村,助力乡村振兴,他们不但实现了个人致富,而且成为乡村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乡风文明:
绘就和美画卷 景美心美两相宜
天来村历史文化悠久,这是村民们共同的根。富裕后的天来村,建设村史馆、申请非遗项目,用历史与文化把村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走进天来村的村史馆,一个个老物件、一幅幅老照片展示了村庄的发展历程。村史馆里还陈列着满族剪纸、满族石器等文化生活展品,这些传统技艺都已纳入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们会定期举办“非遗石器体验室”“满族剪纸研学课堂”等民俗活动。

俯瞰天来村。
近期,天来村红色廉政文化展馆也即将落地,通过图画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在辽北、吉南地区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马安保的红色故事,这不仅能传播地域红色文化,更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行走在天来村,记者有两个明显的感受:热闹而干净。街道上人来人往,不只是老人,年轻人、孩子们也很多。不仅街道干净,街道两侧的民居也十分整齐,几乎没有人家在大门口堆积杂物。
“我从没想过村里的环境会变得这么好。”村民曹大娘告诉记者,自从文化广场正式启用后,她每天的生活都变得丰富多彩,只要有空,她都会来到该文化广场健身休闲。
近年来,天来村积极争取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美丽家园等项目建设,修桥、建广场、立路灯、刷文化墙,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为开展生态绿化,村里还打造了水果产区绿化带1.5公里,栽植云杉1800株,开展生态治河5公里,真正实现了“山上森林盖帽,山间果树缠腰,村屯美丽富饶”。

天来村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看得见的是干净的环境这个“面子”,看不见的是悄然改变的乡风民风这个“里子”。
近年来,天来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尚,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定期开展“身边好人”“好媳妇”“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形成了邻里和睦、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通过“讲”“评”“帮”“乐”“庆”实践形式,天来村年均开展30余次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了舞蹈队、秧歌队等民间文化组织,经常举办各类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文明新风正浸润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心 江鸿)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