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铁岭频道>>县区发展
村庄里的铁岭 | 乡土变革里的新生与新机

2025-10-23 08:57:22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十月辽北的清晨,寒意已浸透肌理。铁岭县镇西堡镇河夹心村党总支书记王永庆站在村头主路边,指尖捏着个刚摘下的朝天椒,红椒如焰,入口先是清甜,随后辛辣便裹挟着热气直冲头顶,细密的汗珠瞬间布满额头。风掠过田野,金黄的稻浪翻涌,他紧了紧外套,嘴里嘟囔着“真冷”,目光却落在眼前这条崭新的路上。半年前,这里还是两条能没过成年人膝盖的“垃圾长龙”。

  正在路边菜垄里摘茄子的村民高军直起身,隔着晨雾朝他喊:“书记早啊!回家一年多,还没适应咱铁岭的冷?等太阳一高,立马就暖和了!”王永庆笑着应和,脚下的路却让他想起去年刚回村时的窘境。

  今年,这块“心病”找到了良方,党建引领下,沉疴“除了”,路也“活了”,不仅成村里乃至全镇的产业示范路,还变成了各色农产品的“展示橱窗”。

  沿着这条路向南而行,300多米外的辽河草原,也被沸腾的乡村活力唤醒,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条路的“新生”

  清晨6时,辽北河夹心村的田垄间已漾起生机。村民杜凤玉挎着竹篮立在主路边,指尖轻拂葱叶,颗颗露珠滚落黑土,晕开细小的湿痕。她弯腰拔起一棵大葱,比了比身高,笑意漫上眼角:“你看这葱,长得比我孙子还高!可搁以前,谁愿在这儿多待?夏天臭烘烘的,苍蝇围着垃圾转;冬天边沟堆满秸秆,风一刮能飞半条街。”话音刚落,她瞥见不远处走来的身影,高声喊道:“王书记,多亏你带头,咱村才有这好光景!”

  被唤作“王书记”的,是河夹心村党总支书记王永庆。突然被夸奖,他脸颊微红,挺直腰板笑道:“可不能只夸我,这都是大伙劲往一处使的结果。”

  这位土生土长的村支书,曾是村里公认的“能人”。年轻时外出务工,他凭着肯吃苦、善钻研的劲头组建工程队,不仅自家收入可观,还常带村民一起找活干,在乡亲们心中攒下十足威信。2024年,河夹心村“两委”班子调整,急需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致富能手挑起重担。本着“能人治村”原则,经镇里调研、村民举荐,王永庆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回家”后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主路两侧的垃圾沟。

  河夹心村依辽河而建,这条主路是村民进出的必经之路,可道路两侧的路边沟,却成了村里最刺眼的“景观”。“一开始只是少数人扔点生活垃圾,慢慢的,建筑垃圾、秸秆废料也都往这儿堆,最后就形成了两条‘垃圾长龙’,最深的地方都能埋到成年人的膝盖了。”王永庆回忆道。

  村民们其实早盼着改变。杜凤玉说,以前亲戚来串门,一进村子就皱眉头:“你们村咋这么埋汰?”她只能红着脸解释:“不是咱不爱干净,是没找到让大伙都上心的法子。”

  村里之前也经常组织清运垃圾,雇车雇人花了不少钱,可清运车刚走,没过几天垃圾又堆起来了。“不是村民故意破坏,是大家还没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也没把这公共空间当成自己的家。”王永庆坦言,刚主持工作那阵子,村“两委”班子开会总绕着这条沟打转,想管却又没思路,看着垃圾越堆越多,急得嘴上起泡。

  这一困境,也牵动着镇党委领导的心。今年春季,镇西堡镇党委书记翟志国到河夹心村调研,特意绕着主路走了两圈。“当时我和翟书记蹲在沟边看,发现垃圾下面是肥沃的黑土,我们就想,能不能换个思路,让‘废地’变‘宝地’。”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与其反复清运垃圾“堵漏洞”,不如彻底改造“开新路”。

  “垃圾清除后,将路边沟改造为‘产业示范路’,种上咱们镇的特色农产品,党员带头,村民‘认领’管护,既整治了环境,又能给村里添道景,还能让村民享受丰收果实!”翟志国的提议,让河夹心村“两委”班子眼前一亮。

  说干就干,清运垃圾、规划种植、购买种苗,不到一个月,这条路焕然一新。

  起初,不少村民心里犯嘀咕:“种果蔬得浇水施肥,路两边咋管呢?”“万一种不好,不还是白费工夫?”改变是从100米的“试验田”开始的。村班子牵头,党员先上。平长友扛着锄头,第一个认领了自家门前的路段,把土翻松,浇水栽苗,种上了镇里的特色作物羊角蜜。“那会儿我天天瞅着,就怕苗蔫了,比照顾自家菜园还上心呢。”平长友说,没过多久,羊角蜜的藤蔓就长了出来,路过的村民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瞧上几眼。

  看到平长友的“试验田”有了起色,越来越多的村民找到村“两委”,要“认领”路段。“有的想种大葱,有的想种茄子,有的要种辣椒,还有的要种地瓜,大家都想把家门口的地‘管起来’。”王永庆说。村“两委”顺势调整方案,按照“村民自愿、统一规划”的原则,1200米的产业示范路被村民们分段“认领”,收获的农产品都归村民自己所有。

  金秋时节,再走这条产业示范路,满眼都是丰收的景象:东侧的萝卜叶片翠绿,一个个露出小半“香肩”,凑近能闻到淡淡的清甜;茄子秧间,圆滚滚的紫茄藏在叶下,悄悄探出半个头;西侧的两垄大葱挺立如列兵,风一吹便沙沙作响;红彤彤的辣椒串、金灿灿的向日葵花盘点缀其间,把这条路装点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环境的改变,也悄悄地改变着村民的习惯。以前饭后散步,村民们都躲着主路走,现在却都喜欢沿着这条路逛,还互相交流着种植经验:“你家的葱咋长得这么壮?”“我的西瓜快熟了,到时候请你吃!”更让人惊喜的是,自从村民们认领了产业带,就再也没人乱堆垃圾了,困扰村里多年的环境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以前村里搞环境整治,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产业示范路上,村民们自发管护,互相监督。王永庆说,从“扔垃圾”到“种风景”,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村民的转变才是这条路上最珍贵的“收获”。

  秋日的风带着些许寒意,可站在产业路上的王永庆,只穿件单衣也不觉得冷。“我心里就像有一团火,越烧越旺。”谈及未来,他打开了话匣子:“下一步,咱要把‘产业示范路’往村里的小巷延伸,让村民家门口都能‘种风景’。到时候再搞个农产品采摘节,让游客来摘羊角蜜、挖甜地瓜,把‘产业路’变成‘旅游路’。”

  “光有采摘还不够,咱得把绿色有机的招牌立得更稳!”王永庆手指向不远处的田地,眼里满是期待,“那边要建个绿色有机产业示范园,从选种到种植全程按有机标准来,还会搞生态循环种植,用秸秆堆肥、生物防治病虫害,让咱的蔬菜、水果不仅好吃,更要健康安全。到时候再搞个认养模式,打造共享菜园,城里客户可参与劳作,也可坐等收获,这附加值不就上去了?”王永庆兴高采烈地说。

  “等明年春天,你再来看——街巷里有花、产业路上有菜、田里有粮,到处都是好日子的模样!”站在田垄边,王永庆的话语里满是干劲,那股为乡村振兴奋斗的热忱,正如他胸中的火焰,越烧越旺。

一片草原的“新机”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在辽河岸边,千亩草原上的风,带着淡淡的青草香。古渡心乡草原度假村的骑马体验区里,驯马员李宏军牵着两匹棕色的马,在草原上缓缓走着。马背上的游客紧紧抓住缰绳,腰背挺得笔直。马蹄踩在草地上,发出轻轻的“哒哒”声。

  “老李,细心着点,一定得保证游客安全。”不远处,度假村负责人刘大为快步走了过来,高大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望着马背上的游客,他笑着说:“玩得开心哈,有啥需要就吱声!”

  “这就是我们老板,干大事的人,没有他,这草原还是一片荒滩呢。”随着马蹄声渐行渐远,老李的话在草原上回荡。

  眼前没了人,刘大为却还是不好意思地红了脸。抬起头来,远处嬉戏的游客闯进眼帘,他又咧嘴笑了起来。

  “想啥呢?这么高兴。想当初站在这,啥感觉?”我问他。刘大为只回答了两个字:“惊喜”。

  原来,这片草原迎来“新机”的背后,还有一个“铁岭人”的乡土情结。

  刘大为,老家在康平,初中、高中都在铁岭读书。在他小时候,康平还归属铁岭市,后因行政区域重新划分而变化,但在刘大为心里,他始终觉得自己就是铁岭人。

  大学毕业后,刘大为在大连一家通信网络企业工作,还曾作为南极科考队员参与南极长城站的通信网络工程建设。2008年,得知家乡正在建设新城区,怀揣建设家乡的初心,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毅然决定辞去大连的工作,成立工程建设公司,投身家乡建设。

  “回来后才发现,家乡比我想象中发展得更快、更好。”站在大坝上,望着远处的辽河,刘大为感慨地说。提起铁岭老八景之一的“蓬渡风帆”,大家就会想起马蓬沟辽河渡口。当年,马蓬沟渡口可是辽河水运的主要集散地,南达营口,北抵通江口,每年过往船只一万多艘,帆樯林立,那景色别提多壮观了。少年周恩来就是坐船取道“山东、天津”,到达营口,再由营口逆辽河而上,在马蓬沟古渡口上岸,然后开始了在铁岭银冈书院的学习生活。而马蓬沟古渡口旧址北岸就在河夹心村。

  河夹心村是中国第一个布尔什维克任辅臣的故乡,村里有任辅臣红色文化教育基地。2021年,铁岭县委组织部向中组部申请红色美丽村庄项目,确定河夹心村为红色美丽乡村并出资建设,项目建设包括了启航学堂、红色餐厅、团建广场、乡村民宿、星空营地、智慧田园、农电商中心、侨胞之家等八大场景。

  当年,刘大为的公司中标了河夹心村红色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负责“古渡心乡”红色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的建设。建设期间,刘大为经常听讲解员讲任辅臣的故事,深深地被这里的红色文化所感染:“这么伟大的人物是铁岭人,我们得让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萌生了运营这个项目的想法。

  2023年,刘大为成立铁岭红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施工方变成了运营方。一天清晨,他站在辽河大坝上,偶然看到了这片草原。当时草刚发芽,绿油油的一片,远处的辽河像一条银带子,刘大为一下子就动了心思:“辽北地区很少有这么大的草原,而且离铁岭中心城区只有30分钟车程,要是打造成‘城市近郊草原’,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

  刘大为的想法,和村两委的思路不谋而合。“当时村里正想发展文旅产业,可没资源、没经验,大为的提议,正好给我们指了条明路。”王永庆说。村“两委”和刘大为反复沟通,最终决定以“村企合作”的方式,村里出基础设施,企业负责开发运营,让游客感受草原风情的体验式文旅,还能带动村民就业。

  自此,这片河滩草原迎来了“文旅新机”。

  2023年夏天,古渡心乡项目依托辽河流域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在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上升级打造集露营、烧烤、骑马、摄影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营业以来,度假村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游客,有从市区来的家庭,有从沈阳、抚顺来的自驾游群体,还有不少摄影爱好者扛着相机来拍草原风光。为了留住游客,度假村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景区不仅建了露营区、烧烤区、骑马区,还融入了蒙古族文化元素,建了蒙古包餐厅,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吃手把肉、喝奶茶,还能穿上蒙古袍打卡拍照,体验一把草原风情。

  在刘大为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很大的度假村规划图,图上标注着“红色研学区”“草原体验区”“智慧农业区”等区域。“我们要把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结合起来,让游客们既能接受红色教育,又能享受自然美景,还能体验农耕生活。”刘大为说,度假村计划推出“红色研学+草原研学”的精品线路,让学生们在任辅臣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听革命故事,在草原上学习生态知识,在试验田里体验农耕劳动。

  今年国庆长假,古渡心乡草原度假村启动了一场以“薯香牧歌·草原盛宴”为主题的草原丰收节,上午有风筝展演,午后有草原音乐派对,夜间有篝火晚会,活动期间度假村的游客量再创新高。刘大为拿出手机给我看数据:“活动三天时间,度假村接待游客量已经突破1万多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

  作为省政协委员,刘大为每次开会都会带着草原的照片和任辅臣的故事。“我要让更多人知道,铁岭不光有大城市的热闹,还有小村庄的美好。不光有幽默的二人转,还有厚重的红色文化。”刘大为说,“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在铁岭的这个小村庄里,有一片美丽的草原,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有一份浓浓的乡土情。”

  暮色渐浓,河夹心村浸在夕阳的余晖里。产业示范路的路灯次第亮起,照亮村民归家的路,田垄里的瓜叶还带着白日的温度;辽河岸边的蒙古包里,游客的笑声随风飘荡,与草原的虫鸣交织成歌。这片草原的故事,正如辽河的流水般悠悠向前,带着红色的记忆与生态的生机,奔向更长远的未来。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瑜 桂铁军 李林峰)

责任编辑:马驰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