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的一个周五,清晨5点多,铁岭县腰堡镇汤牛堡子村村民王凤文和丈夫就起床了,“家里来‘且’了,我们两口子要到知青食堂帮厨。”
上午9点多,村内主街开始热闹起来。趁着晴好天气,沈阳游客杨文秀和10多名同窗再次来到汤牛知青点,一起追忆57年前的那段青葱岁月,共同见证汤牛堡子村的发展变化。大家放好行李后,先烧上知青大炕,然后三五成群地走进知青菜园、再访知青林……
当天,这个位于铁岭县西南部的小村庄人气儿特别旺:除了18名回乡的知青,还有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市计量测试所等单位的近百名党员。
从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到热门乡村旅游打卡地,汤牛堡子村的变化始于2021年。
坚持党建引领、公司化运行、村民参与、互利共赢,2021年以来,村“两委”深入挖掘知青文化、版画资源,推动休闲旅游与农业生产同频共振,带动不少村民开了眼界、“鼓了腰包”,收获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增收致富果。
去年以来,汤牛堡子村共承办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类团建活动100余次,接待游客2万余人。

这个主题党日
3任村第一书记齐参与
秋分节气渐近,一场促乡村旅游丰收、为乡村振兴蓄力的热烈讨论正在村部会议室内酝酿。
一大早,这里已经坐满了党员,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如期举行。与以往的主题党日活动不同的是,这一次,3任村第一书记一同到场。
完成了理论学习,村党总支书记侯少春把话题引到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上。
“正好今天人儿齐,咱们一起讨论一下,怎么把村里的旅游发展得更好。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较早在汤牛堡子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关利群第一个发言,“侯书记说得对,党日活动吧,就得说说村民关心的‘大事’,议议村子发展的‘热事’。‘双节’快到了,咱研究旅游就对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对外宣传很重要,咱先得搞好策划,大伙说是不?”

作为铁岭汤牛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党员孟凡义把目光锁定在旅客接待上,“把人气聚上来之后,咱服务也得跟上,要不不砸牌子了吗?”
曾经的村第一书记、腰堡镇宣传委员郝安东建议做好“合”的文章,“在镇旅游产业联合党委的指导下,汤牛堡子村和周边的范家屯村、友谊村等明确了不同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咱们可以通过错位发展、抱团起势,共同做优做强乡村旅游品牌。”
现任村第一书记、来自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吴奇3句话不离老本行,“长城文化、辽河湿地,咱们村可挖掘的旅游资源还有不少呢。”
坐在党员们中间,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其中既有对旅游服务细节的思考,又有对产业发展的长远谋划。这种把主题党日开成“旅游产业议事会”的方式,让我真切感受到党建引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融入了乡村发展的重要环节。
爱家乡善经营的乡村旅游CEO
临近中午,汤牛知青点烟火气正浓。油花溅起的声响里满是生活的气息,大铁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快要出锅的五花肉炖豆角、土豆的香味儿飘满院子。
前来帮厨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没食堂,游客来了只能去镇上吃饭,现在有了知青食堂,既方便了游客,又给村里增加了收入,乡邻们还有了就近务工的好去处。
“把这边的火压压,马上贴大饼子了,别整煳了。”看到底火正旺,戴着草帽的孟凡义开了腔,说完,顺手拿起菜刀,加入切堆的队伍。“大家伙儿抓紧啊,等着菜下锅呢。”
组织得当,厨房运行有序,不一会儿,饭菜摆上桌,返乡知青们围坐在一起,品尝家的味道。

杨文秀夹起一块五花肉,边吃边点头。“还是大铁锅做的饭菜香啊,吃上了这可口的农家饭,不虚此行。”
在怀旧的场景中吃出了对青春岁月的回忆,在烟火气中吃出了浓浓乡愁,在转身就是菜园的环境中吃出了健康的味道……一行人纷纷附和。
送走前来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党员们,简单地吃过午饭,孟凡义又开始为晚上的知青篝火晚会作准备。
孟凡义是土生土长的汤牛堡子村人。2021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当口,凭借着了解乡情、善于经营的“硬指标”和热爱家乡的深情,有着10多年旅行社经营经验的他受聘村级旅游公司经理,成为乡村旅游CEO。
打造知青点,搜寻当年的老物件成了孟凡义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在侯少春的带领下,村里与当年的返城知青取得联系,大家对重建青年点的想法都挺支持,慷慨地捐出那些记录时光的老照片和充满时代温度的老物件:
老式收音机、泛黄的知青日记、斑驳的煤油灯、学生证、书籍、粮票……
“连旧的物件带书籍、小的物品,我们一共从沈阳带回来300多件,知青记忆馆的建设,知青们帮了不少忙。”侯少春说。
几年来,依托保留完整的知青点,汤牛堡子村打造了集知青文化展览、知青生活体验、知青情怀再现于一体的旅游示范基地。
主题墙绘、标语口号……沿着主街一路前行,街道两旁一个个独特的知青元素,合力将时间的指针拨回50多年前,唤醒时代的记忆。

从知青村到版画村、研学村
拿起刻刀,指间生花。
农闲时节,汤牛木玩手工木艺工作室内,几个人正围坐在工作台边,以刀为笔,埋头作画。
他们既不是专业的手工艺人,也不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村民。
工作室负责人王凤介绍,汤牛堡子村出木匠,村里有雕花刻字的传统。2024年9月,得知市委组织部发起的“非遗夜校”活动中有版画课程,曾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的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关利群就主动联络,把授课老师请到村里,手把手给村民“传经”。“开始的时候,老师说的木刻术语我们听不懂,关主任就用铲地、犁地等大家伙儿熟悉的场景帮着‘翻译’。”

一番培训下来,汤牛堡子村成长起十几名版画爱好者。村民王俊平一幅600×900毫米的版画作品卖到了1500元,拔得头筹。相关部门积极引导,推动成立了汤牛木玩手工木艺工作室。“无论是本村村民,还是外来游客,都能在这里感受到木艺创作的吸引力。游客们不仅可以现场观看版画制作过程,而且可以动手体验。此外,大家还可以体验漆扇制作、拓印、舞龙等非遗技艺。”

由于村民的版画作品多是红色题材,在上级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村党总支和村旅游公司多方联系、积极策划活动,这里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红色研学目的地。
从知青村到版画村、研学村,汤牛堡子村的乡村旅游品牌进一步叫响。
“村里通过开展研学和党建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有些人了解了知青文化,感受完版画魅力,还觉得意犹未尽,我们就带着他们到村民家进行采摘,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孟凡义说。
“从以前的‘够自家吃’到现在的‘批量卖’,就连不起眼的菜园子也成了‘致富园’。不时有游客来采摘,体验田园快乐。”村民胡秋艳说,自己还想和婆婆多养些笨鸡,卖点儿笨鸡蛋。

小静的旧光影与新习惯
保障供给,发展经济。村内的三岔路口处,坐落着辽北地区保存最完整、已经连续运营40年的汤牛供销社。
“我们这不叫小卖店,也不是小超市,就叫供销社。”站在柜台后面的经营者冯静介绍,老伴儿原来是汤牛供销社的卖货员,后来单位改制,他就把它接过来了。

“房子是上世纪60年代的,广告画也都是当年的。”听说又有记者来访,男主人汪福泽从里屋出来,热情地作起介绍。他说,老供销社是一个藏满回忆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供销社更是记忆犹新。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广告画,夫妻俩拿塑料布把它们都罩起来了。这里还设置了特别出片儿的怀旧打卡点,让游客切身感受时空倒流,“穿越”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临近下午5点,冯静走出柜台,走进里屋。“5点要跳广场舞,她进去换身衣服。”汪福泽说,只要天气允许,老伴都会出去活动活动,这已经成了习惯。
十几分钟后,身穿紫色旗袍、头发用黑色鲨鱼夹挽起的冯静走出来,和之前的卖货员判若两人。
落日余晖中,我们一起步行到百米外的健身广场。“小静来啦,人到得差不多了,咱们开始吧。”虽然已年过半百,熟悉的老姐妹还是习惯叫她小静。
爱跳的舞起来,不咋会的看看热闹,小乡村被快乐的气氛笼罩着。
“以前村里没有路灯,没有娱乐广场,黑灯瞎火的,老百姓吃完饭也没处去、没事干。”侯少春介绍,近几年,汤牛堡子村整合各类资金1200万元,修建水泥路、景观路、文化广场,着力提升“颜值”,跻身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积极普及“五指分类法”,评选生活垃圾治理示范户、文明家庭等,千方百计丰富“内涵”,在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评选中获评全国文明村。
良好的乡村环境如磁石,吸引在城里安家的村民陆续回归。

“村里干净整洁,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外地牌照的车也多了,变化太大了,每年回来都有惊喜。”今年夏天,自打从城儿里回到村里,村民吴子良和老伴儿就开始收拾房子,准备长住。老伴还拾掇了房前屋后,拔杂草、种鲜花。
“老伴儿种了百合、月季、兰花啥的,有的花咱也说不上名儿来,反正看着就养眼。”吴子良说。
“去年回来3户,今年回来6户,还有要回来的呢,村里的人气儿越来越旺。”侯少春说,现在村民家里条件好了,不少人家都有小汽车,出行方便。天气一暖和,不少人都想着回来住住农村小院,下点儿大酱,种上菜园子,这小日子老美了。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记者再次来到汤牛知青点,在后院碰上了正在完善儿童乐园的侯少春。
“这些沙子、条石啥的都是别处不要的,咱这儿正好能用上。发展乡村旅游,家当就得慢慢置。”侯少春说。
在汤牛堡子村的这几天,记者不仅看到了党建引领下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感受到了村里人干事创业的火热情怀。侯少春介绍,接下来,村里还将完善智慧旅游系统,让游客更便捷、更舒心。相信在腰堡镇旅游产业联合党委带领下,汤牛堡子村的乡村旅游之路定会越走越宽广,村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可 桂铁军)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