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昌图县七家子镇,田野里的花生秧早已收割完毕,可镇域内的花生加工厂却忙碌不停。
在机器轰鸣声中,翻滚的花生果带着泥土的清香,经过脱壳处理,饱满的花生米源源不断落入编织袋,再利用智能筛选设备通过色选、重选双重工序,将不同等级的花生精准分类,运往全国各地。
企业办公室里,桌面上叠放在一起的一张张花生销售单据,准确地记录着这个秋天的丰收与忙碌。
合作社“聚沙成塔”: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攻坚”
清晨5点,景波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花生加工车间就亮起了灯光。景波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景波走进车间,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昨天收购的花生品质。
“这批花生是顺山村农户刚送过来的,水分得控制在10%以下,加工出来的花生米品质才有保障。”他伸手抓起一把花生果,轻轻一捏,外壳应声裂开,露出洁白饱满的果仁。

“以前各干各的,收花生时抢农户、卖花生时压价格;现在抱团发展,从种到收再到卖,全链条一条心。”王景波放下手中的花生,指着车间里往来穿梭的工人,向记者讲述着“党建引领 联村共富”机制带来的新变化。
2022年11月,七家子镇打破村域、主体壁垒,将6个行政村、3个花生合作社、10家加工企业拧成“发展一股绳”,让这片11.84万亩耕地里的“金果果”,真正成为了乡亲们的“致富果”。

“2022年之前,咱镇的花生合作社就是‘小作坊’模式。”回忆起过去的困境,王景波说,当时全镇3家花生合作社各有各的收购范围和渠道,农户卖花生得跑好几家比价。加工时缺技术、没标准,有的合作社用老式脱壳机,花生米破损率高达15%。

最憋屈的还是销售。“那会儿就是‘单兵作战’,谁家有货谁家自己找收购商,人家一看咱是小合作社,又没统一品质标准,直接拿捏住议价权。” 他掰着手指头算,“有时候辛苦加工出来的花生米,就因为颗粒有大有小、颜色不太匀,一斤得比市场价低两三角钱。你不服?不服人家就转头找别家。反正合作社多,你不卖有的是人卖,咱连反驳的底气都没有!”
改变始于2022年镇党委召开的一次座谈会。“当时镇里说要搞‘党建引领 联村共富’机制,把合作社、企业、村集体都联合起来,我第一个举双手赞成。”王景波说,机制建立后,3家合作社首先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采购脱壳机、筛选机等设备,加工成本降低了20%;统一制定花生种植、加工标准,要求农户种植时选用“白沙171”等优质品种,加工时严格控制水分和杂质含量,现在产出的花生米,破损率能控制在5%以内,外地客户都抢着要。

“共富机制就像‘黏合剂’,把分散的力量聚在了一起。”王景波站起身,领着记者来到合作社的成品仓库。仓库里,码放整齐的花生米编织袋从地面堆到屋顶,袋口的标签上清晰标注着“等级:一级”,“产地:七家子镇”。
“今年合作社的加工量比去年增加了30%,光这一个仓库,就存着500吨花生米,等着发往吉林、黑龙江等地。”他笑着说,现在不仅本地农户愿意把花生卖给合作社,就连周边乡镇的种植户,也主动找上门来。
企业“串珠成链”:
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
午后的辽宁省众合农贸有限公司,阳光透过车间的玻璃窗,照在高速运转的智能筛选设备上,设备旁的大型机械臂正有条不紊地作业,腕关节灵活翻转,带着吸盘的抓手精准扣住传送带上的成品花生米包装袋,轻轻提起、平移,再稳稳放在旁边的托盘上,不一会儿就码出整齐的 “小山堆”,机械运转的低低嗡鸣里,满是高效的节奏。
生产线旁,一名工人正盯着电脑屏幕,实时监控着花生筛选的全过程。“这台设备能根据花生的颜色、大小、重量自动分类,一分钟能筛选800斤,比人工快10倍还多。”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介绍,“你看,这栏是一级花生,用来做精品坚果;这栏是二级花生,用来榨油;剩下的碎粒,还能做成花生酱,一点都不浪费。”

作为七家子镇花生产业链上的核心加工企业,辽宁省众合农贸有限公司曾一度陷入“原料短缺、销路狭窄”的困境。
“2021年的时候,咱们想扩大生产,可农户手里的花生被几家小加工厂抢着收,原料根本供不上;好不容易收到足够的原料,又因为没有统一标准,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大客户不敢长期合作。”公司总经理刘玉梅坦言,当时企业年吞吐量只有1万吨,利润薄得可怜。

“党建引领 联村共富”机制建立后,辽宁省众合农贸有限公司成为受益企业之一。镇党委帮企业搭建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对接平台,现在原料供应特别稳定。
在企业原料堆放场,记者看到这里堆满了刚收购的花生果。“这些花生来自6个行政村的200多户农户,通过合作社统一收购、初加工,再送到我们这里进行精深加工,不仅数量有保障,品质也达标。” 刘玉梅说。

销路的拓宽,更让企业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在七家子镇榆树村,昌图县昊毓福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院内停满了运输花生的大货车,院子里花生堆积如山,脱壳机不停地运转。
“以前咱们自己跑市场,跑一趟山东要花几千块,还不一定能谈成订单。”公司负责人王立波说,现在,有了“党建引领、联村共富”机制,在镇党委、政府引领下,合作社、企业资源共享,一起对接各种销售渠道。
花生收割后,花生秧作为牛羊饲料打包销售到河南、山东等地;花生壳加工成生物质颗粒,供应周边电厂和企业发电、供暖;花生米销售到全国各地,并作为原材料供应鲁花、益海嘉里、达利园、不老林、莺歌等知名食品企业,实现了花生加工利润更大化。
种植户“喜获丰收”:
从“看天吃饭”到“科学种植”
下午两点,七家子村花生种植大户张云雨家院子里,晾晒的花生铺成一片。张云雨正忙着给晾干的花生盖上塑料布。
“你看这花生,颗粒多饱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张云雨弯腰捡起一颗花生果,剥开外壳,塞进嘴里嚼了嚼,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今年40岁的张云雨,种了10年花生,如今种植面积达到100多亩。“以前种花生,全凭老经验,人家种啥我种啥,人家施啥肥我施啥肥,产量一直上不去,一亩地最多收500斤。”他一边翻着花生,一边向记者讲述过去的种植难题,“遇到旱涝灾害,更是血本无归。以前旱得厉害的时候,花生秧都蔫了,一亩地只收了300多斤,连种子钱都没挣回来。”
转机出现在“党建引领、联村共富”机制建立后。“镇里帮我们联系了来自辽宁绿丰花生研究所的曹敏建教授,市农科院的花生专家也定期来村里讲课,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一步步教我们科学种植。”张云雨说,专家根据七家子镇的土壤条件,推荐种植适宜的优质花生品种,提升了花生抗旱性和抗病性,产量比普通品种高20%。今年春天,专家还来地里指导播种,告诉行距要留30厘米、株距20厘米,这样通风好、光照足,花生才能长得好。
在田间管理上,张云雨也有了“新法宝”。“专家推荐我们使用的叶面肥和杀菌剂,不仅价格比市场价低15%,效果还好。”他指着院子里堆放的肥料袋子说,叶面肥富含微量元素,喷上之后花生叶片更绿、结荚更多;杀菌剂能有效防治叶斑病,今年花生一点病都没有。
今年秋天,张云雨的100多亩花生喜获丰收,亩产达到700至800斤,比去年增加了100多斤。“按现在的市场价,一斤花生果能卖四块一毛钱,我现在准备再等等价格,等到了一斤四块五毛钱就都卖了,这100多亩地能收入10多万元。”张云雨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收完花生,得自己找销路,有时候为了卖个好价钱,得等半个多月;现在好了,直接送到花生加工厂就行,再也不用愁卖了。

趁着农闲,张云雨已经开始为明年的春耕做准备。“我从吉林省采购了2万多斤花生种子,都是精心挑选的优质品种。”他领着记者来到仓库,只见里面堆放着花生种子,“这几天正忙着给种子装袋,等明年春天气候适宜时,就赶紧播种。”
记者跟着张云雨一起,拿起簸箕翻动着花生种子,倒进编织袋,一袋袋装满种子的编织袋,很快堆成了小山,也堆起了张云雨对来年丰收的期盼。“现在种花生,心里有底了!”张云雨擦了擦汗说:“有镇党委、政府的带领,有合作社的帮助,有专家的指导,咱们农民种花生的劲头更足了。”
党建引领强根基
共富路上再出发
“‘党建引领、联村共富’机制,核心就是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七家子镇党委副书记门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制建立以来,镇党委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经营主体串联起来,有效解决了花生产业“小散弱”的问题。

“七家子镇党委、政府为实现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6个行政村、3个花生专业种植合作社、10家花生加工企业实行联动共富机制。现在已实现资源共享、增收富民的目标。”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门贺表示,七家子镇党委、政府将在打造有机花生种植、延长花生产业链、提升“七家子镇花生”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加大力度,带动全镇百姓增收致富。
田畴尽染丰收色,小镇勃发振兴潮。从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到企业的生产流水线,从种植户的庭院到田间地头,秋日的七家子镇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发展的活力。在党建引领的旗帜下,这个以花生为特色的小镇,正沿着联村共富的道路稳步前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袁海洋 李林峰)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