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里,总有些味道能跨越世代更迭。当第一缕晨光爬上百年老灶,“白记烧鸡”第五代传承人韩东伟推开了那扇延续了百年传承技艺的大门。凌晨五点,生产车间内热气蒸腾。掀开锅盖,浓郁的卤香裹挟着热气涌出,熬煮着一只只烧鸡背后的非遗密码。烧鸡浸润在30多年历史的琥珀色的老汤里,泛着金黄油亮的色泽,这口延续至第六代传承人的卤锅,见证了“白记烧鸡”从家庭式生产作坊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百余年传奇。
匠人之手
非遗名录里的“工艺密码”
伴随着浓郁醇厚的香气扑鼻而来,一只只色泽金黄、外皮泛着油光的烧鸡整齐排列,历经岁月的沉淀,“白记烧鸡”已成为铁岭本地家喻户晓的美食瑰宝。每一滴饱含着岁月味道的琥珀色的老汤,就是“白记烧鸡”鲜香味美的精髓所在。
工序繁杂且讲究,每一道都凝聚着代代传承人的心血和智慧。想要做出一只正宗的“白记烧鸡”,7道核心工序始终需要精准把控。从食材的挑选开始,就严格把关。只选用24—28个月长成的本地乡村散养优质土鸡为加工原料,肉质紧实的原材料为这道老字号“味觉暴击”打下了细嫩鲜美的扎实基础。
对于食材的处理既是精细活,也是讲究活。在经过首次筛选出的符合制作标准的活鸡后,进行链条式屠宰,先将鸡血放净,冲洗排酸,再进行检疫挂牌,严把原材料的质量关,确保白记烧鸡的纯正品质。传承人手法娴熟,迅速将鸡褪毛、清洗干净,确保鸡身的完整与洁净。打毛、除腔、做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一双巧手展现出多年积累的深厚技艺。
独特的卤料配方,是传承人的“秘密武器”。“白记烧鸡”在煮鸡阶段,用肉蔻、桂皮、白芷等18味调料及药料按特定比例调配而成加以调味。卤制过程更是需要耐心与专注,将调配好的卤料放入大锅中,先用大火煮,再用小火煨,煮制6个小时以上,直到调料入味透彻为止。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卤汁的香味慢慢渗透进鸡肉的每一丝纤维,使鸡肉充分吸收卤料的精华。传承人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知,精准地把握着火候,确保每一只烧鸡都能达到最佳的口感。
选材精,老汤魂,时间雕琢出的美味散发着百余年配方的味觉记忆。经过慢煮,刚出锅的烧鸡色泽金黄油亮,香气四溢。在熏制车间内,已经煮好的烧鸡用白糖上锅再着色熏制5分钟,等待糖化半小时左右,一只色泽金黄,正宗的“白记烧鸡”便完成。晨曦笼罩下的生产车间,用传承了百余年的工艺把“白记烧鸡”老字号匾额越擦越亮。
百年炉火
一“鸡”传承的历史基因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被收入进《民族饮食大辞典》,“白记烧鸡”第四代传承人白丽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让传统手艺在家族的血脉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十八味香料暗合四时节令,这是白家先祖早年间定下的规矩。”白丽说,这些香料按照精确比例混合,是家族传承百年的配方,每种香料的用量都精准到克。“这配方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每种香料的作用都不一样,少了任何一味,味道都不对。”白丽边说边熟练地完成香料配比,桂皮的醇厚、丁香的浓郁、花椒的麻香……它们在传承人手中巧妙融合,构成了“白记烧鸡”的独特风味。
“白记烧鸡”最早要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创始人白世会在山东泰安开办了一个专营烧鸡小店,使“白记烧鸡”一举扬名。1912年,传承人白荣盛带着传统加工技艺来到铁岭,开办了首家“清真烧鸡”作坊。第三代传承人白金和又把烧鸡市场从铁岭市郊扩展到市区内,烧鸡生意也越做越大。到了第四代传承人白丽和哥哥手中,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采用了机械化的制作流程,在烧鸡口味提升的同时实现产量大增。
百年传承的坚守,让传统的风味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醇厚,历久弥新。凭借着对美食的热爱和不懈钻研,结合本地饮食特色,代代传承人开创出了日渐精良的烧鸡制作工艺。此后,这门手艺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每一代传承人都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口味的变化,不断改良创新,让烧鸡的味道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经过白家四代人的传承发展,“白记烧鸡”制作技艺在2014年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被收入进《民族饮食大辞典》中。 现在,“白记”已发展拥有10余家门店,每天销售烧鸡达到500多只。今天的“白记烧鸡”已经不仅仅是直击味蕾的佳肴,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六代人坚守与传承的结晶。一锅老汤里的工艺密码,有土鸡选材的“黄金标准”、巧手下的“造型美学”、十八料精心熬煮的生命力和张弛有度的“火候哲学”。
“守艺”人生
老味道的崭新征程
从三块砖头支起的一口大锅沿街售卖到如今20余名工作人员在车间内忙前忙后,从每天销售三只烧鸡到年加工生产能力超过10万多只,亮眼的数字背后,百年炉火中的技艺坚守与时代突围实现了加工技艺的突飞猛进,却仍旧保留着百余年前的老味道。“我们要做的不是把老手艺供在博物馆,而是让它在新时代继续呼吸。”第五代传承人张博全神贯注给鸡身按摩,现代机械能精准控制温度,但只有手掌才能感知鸡肉纤维的微妙变化。
时间沉淀下的非遗名录,需要用百年的传承慢慢诵读,“白记烧鸡”的深厚“非遗家底”正在转化为技艺传承发展的“新引擎”。加工技艺的改进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作环境和卫生条件的升级改造让“白记烧鸡”萌生了非遗技艺需要被更多人看见的想法。
自2015年以来,“白记烧鸡”便开始大规模招收学徒,其中不乏免费向经济拮据家庭传授制作工艺。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宁波市……“白记烧鸡”的学徒遍布全国各地,30多家门店吃上了“白记烧鸡”的“手艺饭”。“让铁岭的老味道越走越远,把老祖宗的手艺和智慧传给更多人。”这是白丽的匠心,也是“白记烧鸡”百余年如一日的坚守。
当真空包装遇上航空快递,百年老味也开始了“旅行”。正午阳光下的首家老店,新挂的LED招牌与斑驳砖墙相映成趣,“白记烧鸡”的代代传承人也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寻找着答案。从推车土篮到冷链物流,从柴火土灶到智能温控,变的永远是载体,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匠心。除线下门店外,“白记烧鸡”线上微信、淘宝店铺也早已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一笔笔留着电话号码的订单,被深深烙印在食客心中,鸡肉在齿间碎裂,热气蒸腾的味道图腾。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琨淇)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