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初破,长鼓的震动穿透薄雾。从事朝鲜族农乐舞逾60年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永浩手持鼓槌,敲响《阿里郎》的序章。这串由缓至急的鼓点,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朝鲜族农乐舞的“基因密码”,串联起播种、插秧、收割、庆丰的农耕时序,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朝鲜族农乐舞在千年迁徙与融合中,凝练成铁岭独特的文化符号。
千年舞韵:
从田间祈祝到世界舞台
从晨曦微露到夜幕降临,朝鲜族村落的一天便是农乐舞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写照。身着传统民族服装,手拿手鼓,踏着“打令长短”,表演“亮面”“转面”“摆面”,这是朝鲜族农乐舞表演雷打不动的准备工作。
作为我国最早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的舞蹈艺术之一,朝鲜族农乐舞的基因里镌刻着农耕文明的密码。汉代祈祝丰收的祭舞、高句丽时期的农耕仪式、辽金时代的民俗演变,最终在铁岭这片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沃土上,淬炼出独树一帜的艺术形态。
在银州区朝鲜族小学的传承基地,孩子们正踮脚模仿象帽舞的甩动技巧。“长鼓的十二节竹筒象征月历,象帽彩带代表阳光雨露。”李永浩边指导边解说。这种将天文历法融入舞蹈程式的智慧,让农乐舞超越单纯的艺术形式,成为活态的农耕文化百科全书。
无惧传承风雨,朝鲜族农乐舞用历史撑开的伞骨,扩大了能去的版图。朝鲜族农乐舞不仅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朝鲜族聚居区广泛流传,还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作为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铁岭的原生态朝鲜族面具舞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从单纯的表演走向民间广场文化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革新,揉进了辽北风情,使面具舞更具有民俗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实现了从美景到场景,不断变化中的重塑与突围。
曼妙的身姿、优雅的舞步映出非遗文化的天空,照见传承发展的守候。经过不断改良与发展,如今朝鲜族农乐舞已成为铁岭的一张优雅名片。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深厚的民族情感,农乐面具舞中增加仙鹤翩翩起舞,为人们祈求着未来的吉祥与安宁,使铁岭朝鲜族农乐面具舞独树一帜;辅以东北秧歌粗犷的韵味,使铁岭朝鲜族面具舞蹈表演起来更加热烈、火爆,具有强烈的广场艺术效果。
破界新生:
古老艺术的当代表达
长鼓骤响,声裂苍穹。演员李成华挥槌如将军点兵,赵春英旋身击鼓,鼓面震颤似惊雷滚过麦浪,汗珠坠地溅起星芒。长袖掠过,舞者蔡贞爱化作金色旋风,鼓槌与彩绸共绘天书,赵成山的象帽甩动间虹霓漫天倾泻……当激昂的音乐骤然响起,这场国家级非遗文化盛宴也被宣告开始。伴随着长鼓和圆鼓,以及大小锣古朴沉着的节奏,头戴各种面具的演员从人群中跳出,运用跳步、鹤步等舞姿和技巧,以逗、跳、哄、喊、踏地、顿足等动作渲染气氛,面具舞的表演更是为整个农乐舞增添了独特的戏剧色彩。
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内,几位朝鲜族老人围坐在一起,正全神贯注地制作着农乐舞道具。手中的长鼓鼓身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细腻,匠人拿起刻刀小心翼翼地在鼓身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另一边,朝鲜族农乐舞国家级传承人李永浩也在忙碌着,留下传统与现代交织共鸣的旋律。而其中的面具元素,更是为这份独特的艺术,增添了神秘而深邃的文化底蕴。笔尖为太阳神面具点染金辉,映着神话与现实的交错。
面具森然的猛兽,是先民与天地对话的符码——方寸间镌刻着民族的敬畏与浪漫。他的桌上摆满了各种颜料和工具,以及尚未完成的面具胚子。李永浩拿起一支细毛笔,蘸上颜料,开始为一个代表太阳神的面具描绘光芒,边画边给旁边好奇观看的学生们讲述着传说。轻柔的风声、制作道具的敲打声以及朝鲜族传统音乐《阿里郎》的轻柔前奏相互交织,宛如一首和谐美妙的交响乐,增添了一抹浓厚馥郁的文化韵味。这是朝鲜族农乐舞的开始,也是古老文化在新时代延续传承的生动写照,在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上,朝鲜族农乐舞的故事正在精彩上演。
在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另一头的屋子里,年轻的舞者李成华正对着镜子精心整理着服饰。她的面前摆放着一套色彩斑斓的朝鲜族传统服装,那鲜艳的色彩如同天边绚丽的彩霞。李成华轻轻拿起上衣,仔细地整理着领口的刺绣,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千年非遗文化的历史与传承。一旁的衣架上,挂着她即将佩戴的面具,她轻轻将面具取下,用柔软的布擦拭着,眼神中满是珍视。整理衣物的细微声音,伴随着逐渐加快的音乐节奏,让李成华深知,自己即将承载着这份厚重的文化走上舞台。当她身着盛装,头戴面具走出房间,也将古老的文化带到了现代社会的舞台中央。
如今,朝鲜族农乐舞逐渐亮相“铁岭之夏”文化活动、铁岭市元宵节广场舞蹈展演、辽宁省朝鲜族民俗节开幕式、“激情全运 魅力辽宁”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周、韩国安东国际面具舞大赛等舞台,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更是斩获了2012年辽宁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表演金奖、2017年国际面具舞大赛特别奖等国家级、世界级殊荣。
传薪之火:
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鼓乐齐鸣,舞影蹁跹。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的朝鲜族农乐舞虽“年事已高”,但表演队伍的不断更新壮大也让这个闪烁着千年光辉的国家级非遗传承迸发着新的活力。源源不断涌进的新鲜血液,在稳健飘逸又英姿飒爽的表演中尽显老练。
朝鲜族农乐舞国家级传承人李永浩自接触朝鲜族农乐舞以来,已走过60余个年头。从深谙面具舞和农乐舞技艺到掌握农乐舞表演所需的长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如今他也接下了传承的接力棒。“我从事农乐舞表演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源于内心的热爱。也在不断寻找对这项艺术有无限热情和专业技术过硬的年轻人,希望在保留传统表演特色、精髓的同时,让铁岭朝鲜族农乐舞的路走得更远、更长。”李永浩说。
朝鲜族面具舞的表演,无论是作为农乐舞中的一部分,还是独立呈现,都十分注重舞蹈的表现力。当灯光亮起,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舞蹈语言,包括律动、动作、面部表情等表演手段,将面具所代表的角色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讲求“静”和“动”相结合,内在律动和外态节奏相结合,直线美和曲线美相统一。从表面上看,其舞蹈长于流畅、柔和、外柔内忍、富于曲线美,动作过程像流水般自然流畅。演员们用不同面具塑造出风格迥异的各路角色,演绎着生活琐碎的苦辣酸甜。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朝鲜族农乐舞正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演变,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元素,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银州区朝鲜族小学的孩子们穿着小一号的朝鲜族传统服饰,在李永浩的指导下认真地模仿着大人的动作跳舞,略显生疏的动作却难掩眼神中的热情和坚定。
“大家都在耳濡目染中爱上了朝鲜族农乐舞,跳起象帽舞甩动着自制的小彩带,学着面具舞的样子手舞足蹈。我们是这份灿烂文化遗产的未来和希望。”当小学生金成爱和她的小伙伴们跳起农乐舞时,孩童的嬉闹与鼓点交织成趣,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在笑声中消融。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正是非遗永葆生机的密码——既深扎传统的根脉,又舒展创新的枝条。
当稻田在机械轰鸣中翻涌,农乐舞的鼓点依然固执地敲打大地。它不仅是非遗名录上的冰冷编号,更是穿越时空的文化信使:在长缨彩带的旋舞间,一个民族如何用身体书写历史,用节奏对话天地,答案早已深埋在这片黑土之下,生生不息。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静 王琨淇 杨洋)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