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裹挟着春末的温柔,将五一小长假的烟火气吹遍大街小巷。当许多人选择用脚步丈量山河时,市博物馆里正展开一幅“文明与历史共舞”的生动画卷——在这里,文物不再是玻璃展柜里沉默的标本,而是连接古今的文化信使。文明,则成为游客与历史对话的最佳“通行证”。
文明的立体“教科书”
这座承载着记忆的文化殿堂,以文物陈列、场景复原、数字互动等多元形式,将铁岭的山川形胜、民俗变迁、人文精神娓娓道来。作为城市的文化客厅,博物馆始终以文明为底色打造参观体验。入口处的文明旅游提示牌与志愿服务岗相映成趣,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轻声细语赏文物,举手投足展修养”的公益短片;展厅内,“禁止闪光灯”“请勿触摸”等标识以柔和的设计融入展陈,讲解员在讲述历史时总会自然穿插文明观展的细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让文明意识如同春风化雨般渗入游客心中。
在博物馆的文创商店里,“文明旅游”主题的冰箱贴、书签等纪念品格外畅销。一位游客拿着印有“观展莫喧哗”字样的折扇笑道:“把文明‘带’回家,比买什么特产都更有意义。”这种将文明理念融入文化消费的巧思,正是博物馆推动“以文化人”的生动实践。
文明的流动“风景线”
五一期间的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量较平日增长不少。人群中,有父母带着孩子辨认青铜器纹路的温馨场景,有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摄文物却自觉关闭闪光灯的默契,还有老年游客随身携带放大镜、在展柜前驻足良久的专注。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在自觉践行着“文明公约”:排队时保持一米间距,拍照时不使用三脚架妨碍他人,聆听讲解时将手机调至静音……这些细节汇聚成博物馆里最动人的风景。
“妈妈,这个陶罐上的花纹好像动画片里的图案!”一个小男孩的惊叹声引来周围会心的微笑。母亲轻声回应:“所以我们更要轻轻看、慢慢听,让这些宝贝一直漂漂亮亮地待在这里。”这样的对话,在博物馆的各个角落悄然上演。当孩子们学会用指尖轻轻触碰电子屏而非拍打玻璃,当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分享文物时主动标注“禁止商用”,文明便在代际传递与数字传播中完成了鲜活的诠释。
游客带走的,是文物图片里的历史印记,是讲解词中的文化密码,更是“文明游览”刻在心底的温暖记忆。从青铜器的斑驳锈迹到数字化的沉浸式体验,从讲解员的娓娓道来到游客的轻声交流,市博物馆的“五一”假期,见证着一场文明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在这里,每个参观者都既是文明的学习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琨淇 杨洋)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