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
铁岭市“小而美”学校
体育艺术“2+1”项目观摩会
在清河区第一小学
开原市李家台镇中心小学
举行
全市“小而美”学校
书记、校长及相关教育工作者
齐聚一堂
共享特色办学经验
清河区第一小学与开原市李家台镇中心小学作为“小而美”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示范校,以独具特色的育人实践,向全市教育同仁展示体艺融合如何成为撬动“五育”并举的支点。
这场观摩活动
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
更是对乡村教育
高质量发展路径的
深度探索
彰显了铁岭教育人
在“小而精”“小而美”
办学道路上的创新智慧
从课程矩阵到评价革新
构建体艺融合生态链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体系的系统性建构。清河区第一小学以“1567”育人体系为骨架,将体育艺术教育融入“五育”中。锚定“向美生长”的核心目标,该校构建起“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的双轨育人模式,开发艺术素养、体育竞技等四大类30余个社团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体艺浸润中找到成长坐标。其创新的“7种路径”——从课程育人到文化育人的立体化网络,尤其凸显体艺教育的渗透力:武术、篮球等特色体育项目与合唱团、书画社等艺术社团形成互补,用毕业涂鸦墙定格学子的体艺成长轨迹,使“阳光体育1+X”模式与“人人能参与”的美育目标同频共振。体质健康监测公示与校园吉尼斯挑战,将体育达标转化为充满仪式感的成长见证。
开原市李家台镇中心小学则以“砬山铸魂,清水润心”的办学理念为引领,将体艺教育融入“五维共育”体系。该校以“周建华少年军校”为载体,将军体拳、破锋八刀等特色体育活动与《抗联小勇士》校本剧创作相结合,让红色基因通过体艺实践浸润童心。其“四维创新实践路径”中,抗联小勇士训练营的云梯穿越项目与剪纸、口风琴等艺术课程相映成趣,形成“体育强魄、艺术润心”的育人闭环。
从行走课堂到AI赋能
激活体艺教育新动能
教育的温度在于实践的鲜活度。清河区第一小学的“行走的思政课”堪称体艺融合的生动注脚。校园里,一场打破空间桎梏的体艺实践正在上演。学生们以操场舞台,拳掌生风间勾勒出刚柔并济的少年气象;高跷表演、口风琴等特色项目轮番上演,学生们在腾跃间完成速度与美感的双重诠释。
无论是载满蔬菜的种植实践区,还是拐角处开辟出的“萌宠乐园”都在方寸天地间拓展着学生们的课外时间活动。这种“见缝插针”的场地规划,将走廊、空地等边角区域转化为体艺教育的“微剧场”,印证了“教育空间无边界”的创新理念。
开原市李家台镇中心小学的“体验式学习”同样亮点纷呈,竹竿舞、军体拳、东北特色大秧歌等项目都让学生们品尝到了体育艺术结下的丰硕果实。跨学科劳动美食节中,学生从海报设计到美食制作全程参与,将艺术审美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红色研学活动中,徒步抗联陵园的坚毅脚步与模拟战役场景的绘画创作,让体育耐力与艺术表现力共同锻造红色品格。该校开展的种植养殖活动,学生照料大鹅、灵芝大棚的责任担当与玉米皮手工艺制作的巧思,体现了劳动教育与艺术创作的有机统一。
从乡土扎根到未来指向
书写乡村教育新可能
教育的深度在于价值的穿透力。清河区第一小学将体艺教育与“向美生长”的育人目标紧密相连,其军乐队的筹建、轮滑竞技的突破,既立足当下素养培育,又着眼未来审美与体魄的全面发展,其构建的“五育银行”与多维评价体系,将体艺参与度转化为可量化的成长积分,实现了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发展”的评价导向转变。
开原市李家台镇中心小学“留得住乡愁·走得出大山”的育人定位,在体艺实践中体现为双重价值追求——抗联文化融入体育课程,让红色基因扎根乡土;科创教室与“东水西调”科学课程的结合,使艺术想象与科技探索指向未来。两校98%的学生活动参与率与100%的留守儿童关爱覆盖率,印证了体艺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激活乡村教育活力中的独特价值。
“小而美”的本质在于以体艺融合为切口,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与育人价值的最大化。当清河区第一小学的AI课堂与开原市李家台镇中心小学的乡土实践交相辉映,当城市学校的标准化探索与乡村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同频共振,铁岭“小而美”学校正以体艺“2+1”项目为纽带,构建起“五育”并举的教育新生态。
此次观摩不仅是一次经验分享
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真的
思考之旅
当清河区第一小学的“向美生长”
与李家台镇中心小学的“向阳而生”
形成共鸣
铁岭教育人正以体艺融合为笔
在“小而美”的办学画卷上
书写着“五育”花开的时代新篇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琨淇)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