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采收正当时,减损降耗见真章。9月26日,铁岭县镇西堡镇河夹心村的玉米田里机器轰鸣、人声鼎沸,铁岭市2025年玉米“机收减损”大比武在这里拉开帷幕。
来自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清河区的15名农机手同场竞技,在100米长的玉米田里比拼“精准操作”,用硬核技能守护粮食安全。
“各就各位,开始!”随着裁判一声令下,三组辽拓大益AYZ-4X型履带式果穗摘棒机依次驶入玉米地。金黄的玉米植株瞬间被“吞”入机身,摘棒、剥皮、输送一气呵成,收割机驶过之处,只剩下整齐的玉米秸秆。
47岁的孙守龙紧握操作杆,目光紧盯前方垄沟,机身在他的操控下平稳前行,履带压过土地几乎没有颠簸。
这位铁岭县凡河镇龙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经营着2000多亩的玉米、水稻,十几岁就开始接触农机,2017年正式成为农机手,去年首次参加玉米“机收减损”大比武就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次是他第二次站上比武赛场。
“想要少落粒、落棒,需要认真观察玉米生长情况,根据玉米穗位置调整割台高度,还要控制好车速。”孙守龙说:“我已经参加过上届玉米‘机收减损’大比武了,我认为能跟各位同行在一起比试农机操作技能,有利于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且有机会操作不同品牌型号的农机,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后在玉米秋收时能尽量减少损失,争取把玉米如数收到车里头,少落在地里头,进一步增加产量,提高收益。”
农机作业刚一结束,由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专家组成的测评组立刻进场。工作人员用方框精准圈定测试区域,蹲下身仔细捡拾散落的玉米籽粒,随后用电子秤称重、记录数据,现场测算机收损失率。
据了解,除了落粒、落棒量,作业速度、割茬高度、机身稳定性都是评分关键。比武以“损失最少、速度最快”为核心标准,全方位考验农机手的操作功底。
“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减少机械收割过程中的损失就等于增产。”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立宽说:“举办本次2025年玉米‘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目的就是检验全市农机驾驶员的操作水平,提升农机驾驶员操作技能,保证粮食颗粒归仓,促进农民丰产增收。”
最终,经过激烈角逐,来自铁岭县的农机手王剑英获得了本次玉米“机收减损”大比武的冠军。来自昌图县的农机手黄楷和来自清河区的农机手林广阔并列获得第二名。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袁海洋 杨洋)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