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玉米靠经验,现在看数据;过去十几人管百亩地,如今25人能种两万多亩。”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站在智能化农田里,望着搭载北斗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感慨道。
“十四五”期间,我市锚定农业现代化与规模化发展方向,以规划为纲、科技为翼、产业为脉,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分散种植向规模经营加速转型,交出了一份粮食安全有保障、产业发展有活力、农民增收有底气的亮眼答卷。
科技赋能
黑土地上的“智慧革命”
在夏季玉米生长关键期,昌图县曲家店镇双赢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的高标准农田里,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通过精准补水给玉米根系输送养分。

“以前浇地靠漫灌,费水又费时;现在用上水肥一体化系统,亩均用水能省30%,而且现在通过智慧农业云平台,玉米缺不缺水,用不用追肥,在手机APP上就能看到。”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陈立斌点开手机上的气象监测界面,空气温度、土壤湿度等11项数据一目了然。

“十四五”以来,我市持续推进“藏粮于技”战略,将智慧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
全市累计建成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4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3个,纳入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储备项目2个,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生产模式。
在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25台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成为田间主力,耕种作业亩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更让播种效率提升3倍以上。
合作社负责人算了一笔账:“2022年还只种1.23万亩,2023年就扩展到2.26万亩,种植面积增长60%,人工反而减少了,这都是科技的功劳。”
科技落地离不开人才支撑。2023年辽宁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获得者、开原为农农资公司总经理宋雨薇,毕业后扎根铁岭乡村,带着团队开展田间试验示范,推动产学研深度对接。
“我们在西丰鹿场建立了养殖数据监测点,在昌图县推广无人机精准施肥,就是要让专业知识变成农民的‘钱袋子’。”宋雨薇介绍,她主导的智慧养殖项目让合作鹿场的幼鹿存活率提升15%,带动养殖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从数字气象监测站到无人驾驶农机,从科研院所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科技正为铁岭农业插上翅膀。
“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十三五”末提升8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稳定在100%,科技已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第一生产力”。
规模经营
从“单户种植”到“抱团发展”
金秋时节,开原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内,辽宁象牙山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片忙碌,玉米糁、玉米面条等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的原料来自周边12个合作社,今年收购玉米1.2万吨,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公司负责人说。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正是铁岭规模化经营的典型代表。

我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破解土地分散难题。“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立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22个,总建设面积423.46万亩,截至2025年底,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65.5万亩,累计投入资金59.2亿元。
在铁岭县新台子镇,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防渗渠纵横交错,水泥路通到田头。“以前这块地高低不平,雨天积水、旱天缺水,水稻亩产最多800斤;现在经过平整和配套建设,亩产稳定在1200斤以上!”万鑫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聂明踩着田埂上的石板路说,土地集中连片了,便于规模化流转,西三家子村有240户,全村3560亩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为规模化发展注入活力。“十四五”末,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2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33户,较“十三五”末增长35%;2024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91户,净增12户,营业收入突破235.56亿元。
秋收时节,在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正指挥社员把新收的粮食送入烘干塔。“2013年刚成立时,只有5户社员、3台农机;现在社员发展到52户,农机设备208台(套),能提供从耕种到收割的全流程服务。”
李忠华掸了掸袖口上的玉米叶碎屑,指着院中往来的农机、车辆说:“合作社不仅服务本地农户,还辐射周边多个乡镇,我们的社员入股合作社年底能分红,平时在合作社干活还有一笔收入,一年下来能挣10多万元!”

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更显成效。作为“中国鹿乡”的西丰县,“十四五”期间整合鹿场230家,建成全国最大的鹿产品加工基地,鹿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带动3万多农户从事鹿产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如今的铁岭,玉米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生猪饲养量稳定在百万头级,从主粮到特色养殖,规模化经营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三产融合
延伸链条激活产业动能
“这袋‘瑾瑜留香’全麦粉,从田间麦粒到面粉成品,要经过6道加工工序,价格是原粮的3倍多。”在铁岭县双井子镇康兴源农场的展厅里,负责人王丽向顾客介绍着自家产品。
这个种了5年小麦的农场主,“十四五”期间搭上了农产品加工的快车,注册2个商标,年加工面粉8万多斤,还通过微信群将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我市深谙“产业链延伸一寸,价值提升一尺”的道理,全力推动“三链同构”“三产融合”,规划建设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入驻企业140余户,带动1.65万人就业,联结农户10.5万户。
铁岭县、开原市等4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各获2000万元基础设施补助,2024年主营业务总收入达200亿元。
在铁岭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国丰米业通过精深加工,将普通稻谷加工成米糠油、米蛋白等产品,综合利用率从70%提升至95%,年产值从“十三五”末的1.2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8亿元, 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产业融合更体现在“农业+电商”“农业+文旅”的创新实践中。
开原市打造“线上直播基地+线下体验店”模式,组织农户开展直播带货,农产品线上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开原大米”“西丰鹿茸”等品牌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
在铁岭县镇西堡镇河夹心村,“古渡心乡”农文旅项目成了网红打卡地——春天可踏青赏花、夏天能采摘戏水、秋天能体验收割、冬天可感受东北民俗,去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
“以前,我们村种地只能卖地瓜,现在游客来了,咱家的笨鸡蛋、园子里的小菜都成了‘香饽饽’,一年多挣2万多元!”当地农户刘大姐笑着说。
政策的精准扶持为产业融合保驾护航。“十四五”期间,我市先后出台《食品工业大市发展规划(2023-2027年)》《粮油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从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为企业赋能。
辽宁天隆米业便是政策受益者,借助产业集群建设资金,企业升级智能化生产线,开发出有机富硒米等高端产品。产品打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高端超市,利润率提升至25%。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节点回望,我市农业已实现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小户经营”到“规模发展”、从“卖原粮”到“卖产品”的深刻变革。
365.5万亩高标准农田筑牢根基,91家规模加工企业激活动能,10.5万户农户共享成果,这幅农业现代化的画卷在辽北黑土地上愈发清晰。
展望未来,我市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以规模为纸、以融合为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袁海洋)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